第552章虎啸山林的虎!
中年男子十分清楚,将自己这张十二力弓拉满十次的难度有多大。
倘若对方真的能够做到,那放在二十年前,已经是可以去参加武举,角逐武状元之位的水平了。
众所周知,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,终于光绪二十七年。
目的都是为了选拔具备武艺之人为国效力。
这一千多年的展,使得武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。
只是,不同朝代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拔标准。
如唐代,除了考验个人武力以外,对于颜值这方面也是十分看重。
宋代则是多了军事策略方面。
元代嘛。。。。没有武举。
明代虽然有开设科举制度,据说因为朱元璋对于武将的忌惮,害怕以武犯禁的情况生,武举一直有名无实。
到了清代,武举之风就比较强烈了。
由于这是满族人打下的江山,所以,对于射箭的要求是最基本。
除了会步射和马射以外,还有三个硬指标。
分别是开硬弓,舞大刀和掇石锁。
硬弓有八力,十力,十二力之分,考生任选其一开满弓三次,方为合格。
大刀有八十斤,一百斤,一百二十斤之重,能在前胸后背舞刀花数次为过关?。
石锁?有两百斤,两百五十斤,三百斤之别,须将其或举或抱,总之,离地一尺(o。33米)才行。
三项考试必须选择三种不同规格才行。
如你只能舞动八十斤的大刀,那么在开硬弓方面就必须选择八力以上的才有机会晋级。
所以,曹子建要拉满这张十二力的硬弓十次,在中年男子看来,是完全不可能的事。
只是,不同于十个铜元,十块大洋的金额属实有些多了。
中年男子担心曹子建到时候完不成又反悔。
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他,最后还是没有同意让曹子建加大筹码的要求。
“好吧。”曹子建也没强求,想着先拉满两次先。
到时候等对方拿不出十块大洋给自己的时候,再商议。
只是,就在曹子建准备去接中年男子递过来的那张硬弓时,人群外围突然响起了一丝躁动。
“让开,让开!!!!”
“听不到我说的话?还是你们不长眼?”
“没看到谁来了吗?”
。。。。。。
听着这几道厉喝声,曹子建扭头,朝着声音来源处看去。
只见原本还如一道墙围在一起的人群,这会很自觉地的朝边上分散开来,让出了一条路。
在那条‘路’上,最前头的是一个看着四十出头,穿着黑色长衫,手中拿着一把折扇的中年男子。
在中年男子的身后,还跟着好几名手下。
其中一个手下曹子建见过,刚刚上来尝试拉弓,但却没有成功的男子。
虽然说,中年男子在穿着这块,斯斯文文的。
但是那张脸和身材,却是跟斯文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身材高大不说,体格还十分的健硕,给人的感觉就是孔武有力。
面部轮廓也很硬朗,颧骨高耸,双颊凹陷,在配上那双锐利的豹子眼,即便不说话,也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威严感了。
“好浓的江湖气,还有这面相。。。。”曹子建看着对方的面容,暗道了一句。
根据十观相法中的描述,?这种面相的人性格都比较强势,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,而且不愿意服输,能够在逆境中生存下来。
同样的,脾气也比较暴躁,容易与他人生冲突。
不招惹还好,一旦受到冒犯,这种人就会不留余地的采取报复手段。
“虎哥,就是这个人。”那个没有成功拉满弓的男子指着卖艺的中年男子开口道:“打着卖艺的幌子,实则在这招摇撞骗。”
被人贴上‘招摇撞骗’的标签,中年男子显然是不乐意的,这就出口反驳道:“这位先生,贺某行事光明磊落,你之言辞,犹如异星之语,与你沟通,实属徒劳。”
“就你,还光明磊落呢?”那马仔嗤笑道:“我问你,这张弓,除了你,还有谁能拉得动?我看分明就是你对这张弓做了手脚。”
“刚才这位少侠已经拉满弓一次了。”中年男子这就抬手指了指姜祥云:“在场的诸位都可以为贺某证明。”
围观的看客们也是将自己刚刚看到的结果给如实说了出来。